新闻中心

首页 实践真知 正文

田野调查报告:同心向党 红色百年

作者:马淑婷

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索书号:

馆藏数:

浏览次数:

上架时间:

  • 田野调查报告

考察第一日

同心县历史悠久,自古便多民族共生共存,至唐时(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置安乐州,安置吐谷浑部族,西夏时设韦州静塞军,后改祥佑军。明代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同心县内堡寨、驿站、城墙的修筑和管控。1936年6-11月,西征红军在同心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感人的红色事迹。


到第一个下车点需要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在路过下马关遗址的时候,马浩强同学为我们讲述了石沟驿古城的前世今生,最后以明代朱元璋第十六子庆亲王朱栴在就藩的路上路过石沟驿时的赋诗作为结束:“山围城郭野烟中,亭馆萧然对晚风。山下红尘是非路,星轺日夜自西东。”我们这一行,也和当年庆王朱栴的红尘是非路,重合一二。朱栴的感慨还在脑海中盘旋,便到达了今天的第一站:韦州古城和康济寺塔。

韦州建在罗山脚下,当地老百姓常说“罗山戴帽,庄稼睡觉”,意思就是罗山对于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的同心有着重要作用。得益于罗山的生态调节作用,古人对韦州城的美景这样形容:“罗山叠翠赛美兰,韦州古城象只船。金顶塔身钢铃响,菩陀寺内闹嚷嚷。青龙山下马踏井,雪玲山下暖骨泉。观亭月夜浮水旋,鸳鸯二湖在城南。”可惜我们无法看到这样迷人的古景,红军到此时,曾开挖窑洞,据当地老人回忆,上个世纪有一户人家在开凿红军遗留的窑洞时在里面发现了几具红军战士的遗体。如今,韦州城的断壁残垣被当地老百姓用做房屋或者牛棚羊圈的一面墙,难寻当年盛景。

距离城址不远就是建于西夏,重修于明的康济寺塔。康济寺塔是一处宝贵的革命文物。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时路过韦州,被土豪官吏阻击,红军以康济寺为阵地与敌人进行激战,一位红军指挥员在塔上指挥战斗,不幸中弹牺牲,被迫撤离。土豪官吏得意忘形,指使团丁毁掉古塔,不料,青砖掉落,砸死不少匪徒。老百姓喜出望外,奔走相告:“神塔显灵了,为红军报仇了,为百姓除害了”。在康济寺塔不远的一处村落的农家里,有一座建于元代,明代修缮的喇嘛教塔,是元代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体现。

考察点集中且时间充裕,在吃过午饭后,我们来到了建于堡内的红城水娘娘庙,一进堡门,左边是红军西征文物陈列室,有一位老人在这里守护并担任讲解工作,在不久前,院里的老师就曾来过同心,记录和考察县内所有红军标语,老人家在简单的寒暄后就开始给我们讲解红军驻扎在娘娘庙附近所发生的事,既感念当年红军对同心下马关镇人民群众的关照,也感谢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帮扶,更出资修缮娘娘和修建红军西征文物陈列室,让受到红军、党和国家帮助的老百姓铭记历史。坐落于同心县下马关镇上垣村和下垣村之间的娘娘庙修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据同心县志记载,光绪十四年九月对其进行了重修(1888年),庙内横梁上墨书:“时大清光绪十四年,岁次戊子,九月壬戌初二日庚戌吉时己巳重建子孙娘娘宫3间,祈保合堡吉祥如意。”庙内供奉的是三霄娘娘,左右墙壁上有六幅壁画,绘画内容取材于《封神演义》。1936年,红军来到这里,在娘娘庙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在壁画的空隙处和空白处写下了标语:

“三大(打)三救”——打倒日本救中国,打倒卖国贼救同胞,打倒土豪救穷人!

“六大要求”——坚决执行命令,动作迅速,遵守时间,整齐清洁卫生,爱护自己武器,主义(注意)提倡礼节。

“盘古至今已万年,出了蒋贼卖中国,民族组织是红军,打倒蒋贼救中国”(后边还有两句辨识不清)。

红城水娘娘庙里的红军标语还有“八大注意”,只有“注意中国”“注意工农”“注意民族”可以看清,其他不可辨识。[1]

距离娘娘庙不远的红城水古城,既是汉代“三水县”县治所在,也曾是红军驻扎和对马鸿逵部队进行伏击战的地方,一路走来,我们发现古城的遗址现多已成为百姓家中的一面承重墙,在守护娘娘庙的老人的解释下,我们了解到在这个降雨量200多mm的土地上,蒸发量却高达2000多mm,在城墙上挖掘窑洞,是非常节省人力物力和水资源的办法,“过去谁家窑洞多,谁就是大户人家,好娶媳妇。”这里的农田,放眼望去,种植的全是玉米,“很少浇水,都是等着下雨”,这也是干旱地区靠天吃饭的例证。

送别了老人家,我们今天的行程也渐入尾声,杨家堡子红军西征后勤部遗址,距离预旺镇4公里,堡内正北有箍窑二十余孔,是当年的后勤部仓库。箍窑向南十米处,原建有三间土坯上房,墙壁上留有美国记者、《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的演讲词及红军办的“支部工作栏”、“宣传大纲”。我们到时,七十余岁高龄的屋主人杨振华老爷子还没回来,我们便和周围的人聊了起来,对面一户邻居是从重庆过来包工的,他们操着不太熟练的“川普”和我们一起拜访了杨家人,在等待杨老回来的时候,杜老师和留在堡内的老太太寒暄了起来,屋前晒的红白黄片状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在我们讨论是什么的时候,杜老师说这是土豆,接着跟屋门前的老太太聊了起来,问晾的是什么?“土豆。”“自己吃的吗?”“给羊吃的,冬天吃的。”杜老师给我们讲他七八十年代在预旺镇上中学的时候,有很多山东的土豆运过来支援,也是这么晾着吃的,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已经不需要这样了。老太太也说,现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是啊,中国共产党让所有人的日子好了起来”,杜老师教育我们道,“我们大家都要学好党史,学感悟红军精神”。说着说着,堡子的男主人回来了,一见面杜老师就跟我们介绍杨老爷子,接着,他请杨老给我们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杨老爷子说他就是个农人没读过啥书,只是有啥说啥,把他爷爷那辈发生的事情原模原样的讲出来:杨家堡子是他的爷爷杨廷怀、杨廷栋等四兄弟修建的。当年,先辈们雇佣300余人,前后花了三年多时间才建成这个城堡。“红军来到我们堡子后,我的爷爷特别欢迎,因为这是人民的好军队。当时,爷爷立即开仓放粮,支援红军!”无独有偶,在我们走的时候,杨老爷子指着门旁边的一颗果树说,这是他儿子(孙子?)从部队带回来的,八月就能吃果子了,甜的很呐!一百年前,杨老的爷爷开仓放粮,支援红军,一百年后,杨老的后辈在部队当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一家人,代代传承红色经典,接续红色精神。

今天的最后一站在预旺镇上,古城垣和当代小洋房相互交错,镇中心还有一座被圈起来的楼台,风化导致城楼牌匾字体脱落,也无任何标识。


考察第二日

趁着朝阳,我们来到了同心清真大寺,它位于同心城西北角的高地上,是宁夏现存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建筑。同心清真大寺的始建年代无文字记载可考,据传始建于明朝初期,由一座喇嘛庙改建而成。根据寺内石刻考证:同心清真大寺从始建至今共经历了三次重修,分别是明朝万历年间,清朝乾隆年间和清朝光绪年间。1739年,同心清真大寺毁于地震,后来回族教众于1791年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清真大寺,并垒起了高达7米的建筑基座。大寺在此次重修时基本确定了建筑规模和造型。第三次重修是因为清朝同治年间,马化龙领导的回民起义被镇压之后,该寺即被拆毁。直到光绪年间(1907年),西吉沙沟道堂教长马元章带头捐资,号召同心城的教徒们捐款重修。1936年红军西征时曾经在这里成立了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同心清真大寺以汉族式建筑为主体,又兼纳了中亚阿拉伯风格的装饰,气势雄伟,宗教气息浓厚,装饰精美,是西北回族伊斯兰文化的重要见证之一。

一位老人在清真寺给我们讲解清真寺的历史,杜老师也从历史的角度给我们讲解,他以民国孙中山先生的“五族共和”为例,提问:五族共和的回,不单是指回族,而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所有民族,包括回族、维吾尔族、蒙回、藏回等等,还问我们回疆和回族的区别,最后指出,历史上证明,国家要消亡,民族也要消亡就是民族融合交往的结果,既是红色基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建筑的清真寺就是见证,引导我们不管是做学问还是生活,都要学无止境。清真寺旁边有一颗百年枸杞树,是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的见证,也是回汉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保家卫国的见证。

距离清真寺不远,就是红军西征纪念馆,纪念馆是国内唯一一家以红军西征为主题的纪念场所,馆名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上将亲笔题写。纪念馆通过“红军西征在同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的建立”“国际友人在同心”“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前延后续”“亲切关怀”等六个部分,采用三维立体成像、电动图表及历史文献、珍贵图片和革命文物,集中再现了红军西征总指挥部设立预旺堡,开创民族区域自治先河,红军“爱民如天”传颂佳话,红军三大主力会聚同心,中国人民的朋友——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乔治·海德姆在同心工作、生活情况以及世界名著《西行漫记》三分之一篇幅在同心完成的历史记忆。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大量珍贵文物、图片资料和党史专家详实的讲解以外,还有以这段历史为题材的电影《同心》[2],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在影片前停留了五分钟,剧情在埃德加·斯诺告别妻子前往中国的回忆和马和福被红军解救苏醒后决心帮助红军的画面中交错放映。

本次考察的最后一个点,是位于全国最大的移民开发区——宁夏红寺堡开发区的宁夏移民博物馆,展馆分为序厅、宁夏移民史刻、新时期新移民3个大厅,全面记录和真实再现了宁夏扶贫移民工作全过程,生动展现了宁夏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移民群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小时候,我看着户口本上我的籍贯是河北,然而我却生活在宁夏,我的爷爷是维吾尔族,我的姥爷是汉族,追溯上来,他们都是响应国家号召,援宁而来,为祖国西部建设贡献力量。除了援宁队伍,还有移民建设,为了生态、生活、生存,国家把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西海固贫困山区人民易地搬迁,宁夏移民博物馆的建设,也是记录一段没有悲伤的移民史。

同心同行,礼赞百年。百年沧桑巨变,百年红色经典,值此盛世,吾辈当自强!


     (本文作者为宁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马淑婷 指导教师:杨浣教授)


[1]引自网页,还有另一网页版本: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时曾住在这里,利用娘娘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抗日主张,在西墙壁画旁墨书“三打”“三救”等革命标语,如“打倒土豪救穷人”“打倒卖国贼救同胞”“打倒日本救中国”“中华革命世自由,常人做事世朝廷,红军比天自比地,抗日救国的(得)生(胜)利”“主(注)意提倡礼节,爱护自己武器,整齐侵(清)洁,遵守时间”。

[2]剧情简介:3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国共两党内战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纷乱社会局面中。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在中国的临时首都陕西保安坐镇指挥。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的同心县,深受国民党发动内战困扰的同时也不断遭到来自地方强权势力马家军的压榨掠夺。马家军无恶不作,欺压百姓、广抓壮丁、掠夺妇女,致使众多家庭残败,百姓对此敢怒不敢言,长期饱受压迫,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43岁的宁夏回教徒马和福一年之前在六盘山遭到马家军攻击,身受重伤,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经被人救治,身边还放着一个红军的干粮袋。从此马和福一心要寻找到当年的救命恩人,寻找红军,他视这段经历为生命中的"奇迹"。红军西征的队伍来到宁夏,马家军坚决阻止红军进入下马关城,并不顾百姓生死放火烧毁城外民房。马和福与回族汉子马十三赶来冲入火中救助百姓,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也率红军部队赶到帮助灭火。看到红军战士与自己一模一样的干粮袋,马和福终于找到了他心中的"奇迹"。红军喊话劝说马家军停止战斗一致对外,马家军非但不停火,打击红军的炮火还更加密集。在百姓的协助下红军将长木板搭上城墙,步兵、骑兵队伍沿着长板冲上城头。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夜,拂晓时分马家军和民团官兵举手投降,红军入城展开整理清扫工作。百姓们听到马和福的召唤,重新回到城中进行晨礼。下马关之战失败后马家军到处抓捕红军,在马和福和大阿訇的协助下,两位红军战士顺利躲过了马家军的抓捕,彭德怀率军代表感谢马和福等人的帮助,军民鱼水情更加深厚。红军带来的新气象令马和福一家人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红军实行的免税和免交公粮的政策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给百姓带来了切实的利益,人民群众自发筹集物资资助红军。在红军的主持下,马和福顺应民意当选为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主席。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府,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意义。红三军在同心的顺利会师更加鼓舞着同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红军与国民党中央军、马家军展开多次激战。大兵压境,红军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县城回到国民党与马家军统治之中。马和福拒绝撤离,仍旧坚守在县政府工作岗位上,惨遭敌人杀害。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位深入抗战最前线如实记录战争和社会状况并将其真实报道于国际社会的外国记者,他采访毛泽东,了解中国红军西征进程及百姓生活,结识了以马和福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回族民众,以真实的笔触和客观的镜头记录了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和平、捍卫民族尊严、在红军的帮助下建立自治政府的历史过程。他的报道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方社会从日本帝国主义方面得到的不实消息和虚假言论。在斯诺回国后于美国大使馆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来自中国、日本及众多西方媒体的记者们深深的惊叹于斯诺的所见所闻,斯诺拍摄的一张张照片记录了同心县的变化和中国红军的足迹。作为中国历史上成立的第一个回民自治政府,宁夏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不仅代表了广大回族群众向往自由平等、争取自主的根本利益,还代表着全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国民党和马家军数十年的黑暗统治下,马和福带领回族群众积极配合红军的西征战略部署,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团结一心,以坚韧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为争取民主自治进行着坚持不懈的斗争。

联系我们

学院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

联系电话:(0951)2061045    邮政编码:750021

Copyright © 2012-2060 宁夏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夏大学民族学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