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实践真知 正文

田野考察报告:盐池县田野调查纪行

作者:段靖

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索书号:

馆藏数:

浏览次数:--

上架时间:2022-09-26

  • 调查报告

2021年5月9日,在于光建老师和邓文韬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进行党史学习和田野调查。盐池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部,为吴忠市辖县,现有四区辖十堡。盐池之名,古已有之,因境内盛产盐且处于西北边防要塞之地,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盐池县内的革命烈士纪念园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宁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盐池县内保留有四道长城,盐池县内还有秦汉时代的古城遗址等等,去盐池进行党史学习和田野考察将使我们受益匪浅。早上七点,我们在宁夏大学怀远校区西门集合,乘坐大巴车,历时近两个半小时到达盐池县。我们一行人乘坐大巴车辗转了五个地方:盐池革命烈士纪念园、盐池博物馆、长城博物馆、张家场古城和兴武营。盐池革命纪念馆中那一张张的老照片记录着那段激情岁月;盐池博物馆中那一件件来之不易的古代文物低吟着人类的过往;盐池长城博物馆中拍摄的那一条条蜿蜒盘旋的古长城如摇篮般保护着古代的军事战略重地;张家场古城中数不胜数的碎砖瓦向我们展示了这座古城昔日的荣光;兴武营上那座重修的关口似乎向我们诉说着边防古城的坚强脊梁。

一、燎原之火——盐池革命烈士纪念馆

1936年6月21日盐池县城解放,随即成立了中共盐池县委、苏维埃盐池县政府。红色政权建立至今85周年,成为宁夏唯一的革命老区。盐池革命烈士纪念馆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再现了盐池解放到全国解放13年的辉煌革命历程。

盐池革命烈士纪念馆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盐池县在陕甘宁边区的地位和作用,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盐池早期的革命活动,讲述了刘志丹、谢子长及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历程;紧接着讲述红军西征解放盐池,从此揭开了盐池历史新的一页;然后讲述了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发展以及革命工作的蓬勃开展,开展打土豪运动,成立“停战抗日促进会”,建立区、乡政权以及群众组织;再次讲述了盐池解放后的军事建设和武装斗争。主要围绕着盐池城防部队建设、解放惠安堡、萌城阻击战、红井子、大水坑一带的阻击战。地方武装斗争主要是肃反和平叛金渠子事件、井记沟事件,还有警备二团及高岗部队在盐池剿匪;再次讲述了盐池解放时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平发展;最后讲述了毛泽民同志在盐池、定边开展经济工作,在盐池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到盐池县整顿混乱的盐业秩序,带来了一些法币和苏维埃边币,成立城市消费合作社,推选边币,搞经济活动等。第三部分讲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盐池县就成了支前抗战的后勤保障基地,如各乡政府建立代耕队、开展大生产运动,成立边区经济明珠——元华工厂,开始发展合作社等。除了开展经济建设,抗战时期党的组织建设、民主政权建设和反摩擦斗争、抗战时期对宁党组织建设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仍然积极开展。第四部分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盐池县城虽然两次陷落,但是红色政权始终屹立不倒,解放战争时期还开展对宁夏国统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第五部分讲述了红色文化在盐池县的发展,诗人李季在盐池县政府任秘书时创作的《王贵与李香香》叙事诗,被誉为“新诗歌的方向”。最后一部分讲述了延安精神的发展与弘扬,盐池人民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盐池革命烈士纪念馆那一件件印满岁月痕迹的历史文物和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记述了革命烈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陕甘宁边区革命的艰苦岁月中,盐池人民踊跃参军参战,他们的革命成绩和无私奉献,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在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后,我对马文良的事迹记忆犹新。马文良(1912.10.-1941.4.17),回族,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1月与八路军政治部的金浪白,中共中央党校的马青年等人,共同组织“延安回民救国会”,是陕甘宁边区少数民族的第一个抗日救亡团体,2月当选为延安回民救国会理事。1941年2月8日上午,国民党盐池县警与马鸿逵部驻军突然包围回六庄村,袭击回民巡视团,团长马文良被捕。1941年4月17日深夜丧尽天良的敌人将马文良、崔景岳、孟长三位共产党员活埋在银川城隍庙,牺牲时年仅29岁。三位志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跟着讲解员参观完革命纪念馆,党员和预备党员列队站在革命纪念馆广场入口的石碑前重温了入党誓词。我们口中念着入党誓词,心里想着那些牺牲的革命烈士,不禁声音变得洪亮,神情变得严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更应该铭记历史,肩负使命,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二、盐池之慧——盐池博物馆

走出盐池革命历史博物馆,我们会穿过十几座碑刻,多为明清时的墓碑,还有一方界碑,匆匆浏览了上面的内容,我们就去参观了盐池博物馆,期待下次有机会再去仔细阅读碑文。

盐池县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春秋战国时期的昫衍戎地,在今盐池县一带的河套地区,秦汉时期的昫衍县亦当设置在这一地区,今天的盐池县一带,是隋唐时期的盐州之地,这在《括地志》中有记载:“盐州,古戎狄居之,即昫衍戎之地,秦北地郡也”。盐池博物馆按朝代顺序,图文并茂,通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向我们展示了盐池的历史。

距今四、五千年之前,盐池县境内气候温和,水草肥美,人类便在这里生存下来。夏、商、周时代,今盐池地区为荤粥、鬼方、猃狁之地;战国时期,盐池境内居住着西戎一支即昫衍戎族。约在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称霸西戎,今盐池地已置于秦的势力范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戎,置北地郡,郡治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昫衍戎族居住地属北地郡,秦末建立昫衍县,治即今张家场古城。始皇三十二(前215年)、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两次派蒙恬率军北伐匈奴,开辟“河南地”,移内地三万户来戍边耕作。昫衍县为移民之地。

西汉初期,生活在昫衍县北部的匈奴人楼烦王、白羊王越过长城和黄河,占据了包括昫衍县在内的整个河套地区。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127年),卫青指挥汉军破白羊、楼烦两部,收复了被匈奴人占领了秦时的故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卫青、霍去病等率部又与匈奴数次大战,右匈奴势力受到重创,汉朝廷在北地、朔方、陇西、上郡、云中五郡设置属国,安置附顺归降的匈奴民众。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移关东贫民七十余万口充朔方以南新秦中地,盐池开始有了汉民族居住。西汉末年,昫衍县改县为道,成为管辖边塞少数民族居住的行政机构。东汉后期爆发了以颠零为首领的羌族起义,东汉朝廷将北地郡治内迁池阳(今陕西泾阳)。建元元年(公元30年)昫衍县(道)合并到了灵州,隶属凉州刺史部北地郡。

公元420年,北魏先后灭大夏等国,统一黄河流域,进入南北朝时期。盐池县全境属北魏西安州之大兴郡。西魏时又属西安州的五原郡、大兴郡。北周时,今盐池县东北部为盐州五原郡。

隋朝废五原郡、普乐郡,改置盐州郡,辖五原一县,隶属灵州总管府。隋末,农民起义反抗朝廷,盐池、灵武一带,活跃着白瑜娑和向海明两支农民起义军。之后,盐池一带被梁师都割据至唐初。

2006年,宁夏盐中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在盐池县青山乡古峰庄同时出土了三块金质饰牌,均有失蜡法制成。其中有一块狩猎图金饰牌保留在在盐池博物馆,因该饰牌中带有“方奇”字样的铭文,因而定名为金“方奇”(见图)。狩猎图金“方奇”是三块儿中图案最丰富、也是唯一铸有铭文的一块儿。正面纹饰为四重结构。整个图案场面恢弘、构思巧妙、布局合理、做工精致、技法精湛,堪称精品。关于这三件饰牌所属年代,学界尚有争论。部分学者根据出土地点和史料中对“白乌”年号的记载认为,它们是隋大业九年(公元614年)称帝建元的陕西扶风(今凤翔)向海明农民起义军遗物;但另外有学者提出异议,根据狩猎图金“方奇”中狩猎者的衣着和冠饰、萌芽状的树形纹饰、以及“明明彀聘”没有避向海明之“明”讳,因而指出这些金“方奇”的铸造者很有可能是公元417年十六国时期内迁今天宁夏一带、略懂汉文化的匈奴人的一支。该文物的断代还要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唐朝建立后,于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盐州郡为盐州,领五原、兴宁二县。几经跌变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为盐州,辖五原、白池两县。贞元三年(公元787年)为吐蕃所居,后毁城离去。唐王朝速调兵筑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又于州境内置保塞军。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在今惠安堡附近设置温池县,属灵州。

北宋时期,今盐池地区仍置盐州五原县。北靠党项羌族地带,与党项民族矛盾尖锐。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宋廷向灵州护送402万斛军粮,行至浦洛河(今盐池惠安堡)地区被李继迁部劫走。九月,宋军与李继迁再战于乌池、白池(今盐池境内)。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二月,宋朝廷又往灵州护送40万斛军粮,至清远军被浦洛河地区被李继迁部截获。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十月,宋军再次护送军粮至灵州,途经旱海一带(今盐池西南部境内),再次遭受李继迁部抢劫。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二月,宋朝廷与李德明议和。1038年,李元昊建都兴庆(今银川市),称西夏。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设置12监军司,盐州属静塞监军司辖区。1227年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大军灭西夏。元朝建立以后,废弃盐州,盐池地区归属甘肃行省环州(今环县)管辖。

明朝,盐池被称为“平固门户,环庆襟喉”。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置花马池营,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又置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改千户所宁夏后卫,治在今盐池县城。在兴武营也设置守御千户所。惠安堡一带属灵州守御千户所管辖。明朝中叶以后,游牧在蒙古草原上的鞑靼、瓦勒各部落,经常侵扰北部边境,明王朝又不断地修筑城堡、墩堠和边墙(长城)。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置花马池营及兴武营等军事据点。同时盐池食盐生产也有较大的发展。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宁夏后卫(今盐池县)被废除,改为灵州花马池分州。1679年,康熙皇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时,由京城赴宁夏(今银川)途中曾驻跸花马池、安定堡、兴武营。

盐池县博物馆收藏的发电机,是英国人当年送给慈禧太后的60大寿的贺礼,是中国最早使用的发电机。这台发电机是北京颐和园专供慈禧太后使用的发电机,于1934年被卖到天津碎铁局准备化铁。正在北京买发电机的马鸿逵第十五路军副官处处长柴兰亭在取得马鸿逵同意后买下了这台清宫遗物。1935年春,用4条大木船逆黄河而上运到银川,在银川南门附近建立电灯公司。10月。官商合资的宁夏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开业送电,但是,这老古董无法保证正常供电,后来马鸿逵又买了新的发电机,就把它送到吴忠堡。解放后又把它送到盐池县,盐池县电厂改建扩大以后,又将它运到麻黄山乡发电站,后来又从麻黄乡调拨给县广播站作备用发电机,1987年送交盐池县博物馆收藏。

盐池的历史研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地方,盐池历史博物馆藏文物的背后的历史秘密还远没有弄清楚,这一切还待有志于此的学者们继续精进。

三、一分为二——长城关长城博物馆

参观完盐池博物馆,老师们请我们去吃了荞剁面,好吃又饱腹。

万里长城是我国最宏伟的建筑,是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极为重要的实物例证。宁夏自古以来就是边塞要地,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战国迄至秦、汉、隋、明等朝代,都曾在宁夏修筑过长城,宁夏的长城总长度达1500的公里,因此有人称这是一座“长城博物馆”。

盐池长城关长城博物馆分西大厅和东大厅。西大厅为中国历代长城文化展厅,东大厅为花马池明长城文化展厅。东大厅系统地展示了春秋战国长城、秦始皇时期的防胡大堑,西汉长城、北魏、北齐、北周长城、隋长城、辽金长城以及长城著名关隘胜迹、长城及其附属设施、长城武备、长城文化等内容。东大厅较为全面地展陈了花马池长城、城堡、墩台、站台等军事防御体系构筑的背景、分布、建筑状况以及战事和驻守将领。

宁夏盐池县在古代也是重要的边塞,盐池县内的长城一共有四道,一道在南部的麻黄山边上,其余三道在盐池老县城城北。共259公里,沿线有古城18座、烽燧136座、站台1座。明朝建立后,创立了卫所制度,并且在西北边防大力经营长城。尤其是明中叶以后,北方的鞑靼、瓦剌等蒙古部落相继兴起,经常侵扰边境,对北方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明王朝为了加强北部边防,不仅加紧了长城的修筑,而且沿着边防线,先后设立了九镇,又称“九边”,宁夏镇便为其中之一。宁夏镇,总兵驻地在甘肃宁夏县(今银川)。管辖的长城东起大盐池(今盐池县),西到大兰靖(今甘肃皋兰、靖远),全长1000公里,盐池俨然作为了西北边防的要塞。

明代在今灵武县黄河东岸的横城堡,迤东经兴武营、花马池(今盐池县城)进入陕西定边县,前后共修过3次长城。第一次为成化十年(1474年)修筑的“河东墙”(今称二道边),第二次为正德元年(1506年),第三次为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十年,总制尚书王琼,自兴武营以东,放弃了原来的“河东墙”,重新在横城黄河东岸,东至花马池,修筑“深沟高垒”(今称头道边),这就是我们在盐池县内见到的“内外双重长城”。

盐池长城的修筑显示了明代修筑长城,吸收了前代的经验,展现了自己的智慧。盐池处于无险可凭的黄河以东,因此横城至花马池(盐池)一带,地势平坦,又是入敌之要冲,则修挖“深沟高垒”,驻以重兵进行防御。

长城沿线的驻军、屯田、沿边商贸都极大促进了长城沿线地带人口地聚集与经济的开发。如沿边商贸,便体现长城内外物资交换与文化交流。如明朝与蒙古鞑靼部在“隆庆和议”后再次建立起了贡赐关系,在长城九镇沿线开设的贸易市场有叫马市、关市,有叫大市、月市、小市,也有叫官市、私市和民市等。作为官市的马市,是由朝廷主管的与蒙古各部开展的贸易活动。一般每年一次,或每年春秋各一次,主要一内地的丝织品、茶叶、铧犁、铁锅等生活和生产资料换取蒙古各部的马匹、皮毛等畜牧产品。官市规模很大,制度严,在边堡处建立专门的,贸易市场,往往数里之广。官市禁止铁器(犁铧、铁锅除外)、兵刃、火药等军用物资的交换买卖。明代宁夏市也有清水营马市(灵州所横山堡沿边墙附近)、中卫马市(宁夏中卫)、平虏马市(平虏城守御千户所)。

由于官市主要是明朝政府与蒙古领主之间进行,往往不能满足广大农牧民及各地商人的互市要求,于是在朝廷的支持下又开设了民市。民市每月开设一次,所以又称月市,有指定的场所,商人、边民可以在这里自由互市。后来边民对每月一次的民市觉得相隔时间过长,于是有出现了数日一次或随时互市的小市。小市一般也有指定的场地,不限规模,买卖频繁,人皆称便。在明代,长城关关楼下设暗门,关外立有市场,蒙汉交易月三次。

私市是当时蒙汉两族,特别是劳动人民之间进行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长城两边是私下以物易物的场所。汉人以布帛、粮食、铁锅、针线、糖果等物,换蒙古人马匹、牛、羊、骡、驴及马鬃、马尾、羊尾、羊皮、皮袄等牲畜和畜产品。

通过蒙汉互市的贸易往来,我们发现长城不仅是防御线,也是民族交往的见证者。宁夏的马市我们也可以做继续深入的研究。

在古代长城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是农耕民族的防御线。在绵延的边墙两边,还包括骑跨在城墙上的敌台、用于传递军情的烽火台、作为边境出入口的关隘等部分,长城沿线内外还有驻军和住民的城堡、城障,许多关口也会建筑关城,甚至发展为边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场所。关隘、敌台、烽燧、城堡相互呼应,联动成完整的军事工事和建筑群。多种复合的建筑单元构成了御敌系统、烽传系统和兵备系统,形成了进攻退守的纵深空间。长城不仅是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碰撞交流的界面与窗口,承担着屯田、边境管理、内外交通、贸易税收等功能。长城沿线的军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是北部开发的重要动力来源,这种开发推动了定居人群向北的迁移和游牧民族向南的内附。以长城为中心的独特文化带,见证并参与了中原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过程。

四、盐池之曙——张记场古城

张记场古城,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昫衍县西汉有,东汉无。”据此,张记场古城应当是西汉时期所设置的昫衍县城址。张记场古城在今盐池县西北15公里处的杨柳堡乡张家扬生产队,有一座已经被流沙埋没的古城废墟,古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米,总面积约96万平方米。城墙塌毁后已被流沙掩埋,仅存有隆起的漫坡状沙梁。从现存状况上分析,门向东开。张家场古城外西南1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千余座墓葬,城内有废井,现已被黄沙埋没。古城废墟之上,遍布秦汉时的绳纹陶器残片,以及大量的残砖碎瓦。

通过查阅前人的研究,我们知道张家场古城内外出土秦汉时期的货币总数达2000斤之多,两件西汉的铜齿轮,200余枚汉代印章,还有三棱箭镞、带钩、小形编钟、铺首、盖弓冒以及铜镜残片。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带有绳纹的残砖碎瓦,还要卷云瓦当、绳纹板瓦、小筒瓦、以及花纹空心砖和铭文砖等,铭文方砖上刻有汉代常见的“大富贵、宜子孙、乐未央”九字吉祥语。除此之外,银川古玩城半藏阁主人赵培祥,觅见张家场骨简800余枚,这批骨简我还未见有人研究,但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五、一营一城——兴武营

考察完张家场古城,我们又乘车去了长城沿线驻兵的重要城堡——兴武营城。兴武营城在花马池城西120里,今地属高沙窝乡兴武营村,明正统九年(1444年)置营,正德二年(1507年)改为兴武营守御千户所。在盐池博物馆收藏有一枚明代的铜印章——兴武营守御千户所铜印章,是明朝卫所长官所使用的一枚官印,此官印应该是调兵的凭证,显示了兴武营有驻扎边防的重大使命,有着十分重要的军事地位。

兴武营城位于两长城的分岔处,紧靠长城内侧20至150米,堡城见方500米,开西南二门,均带瓮城见方40米。城墙原瓷与砖,今亦被毁,土著残垣基本完好,四隅有角台,城墙上每面有跨墙墩(又称马面)7座,北墙正中筑一大腰墩。城内黄沙野草遍布,一片荒凉。城正中偏北有夯筑残墩一座,当为操兵教场台,古城外西南角10余米处有水井一口,由此古城西南一里多处,又有小城一座见方80米。土筑城墙较为完好,门向东开,无瓮城。

我们走进古城,城内遍布残砖碎瓦,瓦当,还有一些瓷器残片,以明清的青花瓷居多,还见有清代的珐琅彩瓷器残片和带少数民族文字的瓷器碎片。除此之外,我还拾到一个石质的油灯。初见时,我并不知道这是文物,更不知道是何器物,我十分欣喜地去找于光建老师解答,老师告诉我这是油灯,我心大喜,原来这真是一件文物。

参考文献

倪玉湛、王文广:《白乌二年金方奇年代补证》[J],装饰,2016(11)。

周文訸:《宁夏博物馆藏隋代金“方奇”赏析》[J],《收藏界》,2018(06)。

许成:《宁夏考古史地研究论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6。

杨森翔:《盐池张家场古城: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N],吴忠日报,2008.3.11。


          (本文作者为2018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段靖 指导教师:段玉泉 研究员)


联系我们

学院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

联系电话:(0951)2061045    邮政编码:750021

Copyright © 2012-2060 宁夏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夏大学民族学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