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实践真知 正文

田野调查报告:历史与今天——城墙上下的世界

作者:王思贤

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索书号:

馆藏数:

浏览次数:--

上架时间:2022-09-26

  • 调查报告
  • 内容简介


距盐池考察之旅一个月之后,我们又踏上了前往海原县的考察之路。本次田野调查和考察分两小队由两条路线同时展开,第一队由邓文韬、于光建、刘菲老师带领,前往宁夏海原县考察关桥堡红军会师地、何家堡战役旧址,西夏西安州城遗址、天都山西夏离宫遗址、打拉池红军会师地、齐家堡子红军标语等地;第二队由杨浣、高仁、王龙老师带领,前往石嘴山市惠农区、大武口区考察西夏省嵬城遗址、田州塔遗址、石嘴山五七干校博物馆、石嘴山国家矿山公园等地,而我有幸被分到了第一组,得以通过两天的实地调研,领略我国西北这方土地的辽阔,触摸这里曾经发生的幕幕历史。

一、关桥堡会议旧址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路途颠簸,甫一下车,我们便来到了位于海原县关桥乡政府驻地的关桥堡会议旧址参观学习。在这里,海源县文史专家李进兴老师亲切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详细讲述了没有被传世史料所记录的事迹,同学们围在他身边,听得津津有味。

图1关桥堡会议旧址

关桥堡在海原县城东北30公里处,因宋夏时期在河的两岸各建有一座城堡,贺堡河上建有官桥,后演变为今名。村落东南临贺堡河,北濒麻春河,呈三角形,村民全系回族,海同公路过境。地处河谷川道区,气候温和,以旱作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糜子等。

1936年6月,红军西方野战军开展西征战役,进入海原县境作战。9月上旬,占领关桥堡,西方野战军总部遂临时移驻关桥堡,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包公地点就设在了关桥堡清真寺(今关桥村)的厢房里。10月夏军,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实施“海(原)打(拉池)战役计划”,不果。按照中央电令,11月1日,朱德、张国焘、彭德怀、贺龙、任弼时等红军高级将领及中共中央特使张浩(林育英化名)齐聚关桥堡,参加军事会议,会议传达中央命令:正式任命彭德怀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任弼时为政治委员,刘伯承为参谋长;前敌总指挥部对红军进行统一指挥;会议决定实施“关桥堡伏敌计划”,以寻机歼灭尾追的敌先头部队。关桥堡会议解决了红军三大主力的统一指挥问题,成为中共党史和红军军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图2红军井遗址

在乡政府门口,是一口红军井。1936年9月至11月,彭德怀、徐海东、程子华曾在此居住,西征红军进驻此地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用水。当时关桥堡虽然有几口井,但水量都不大,居民用水多是窖里储存的雪水和雨水。为了解决用水困难,红军到处寻找水源,终于在清真大寺东南一口遗弃多年的老井里打出了清澈的甘泉。后通过修缮,这口井成为了村里的主要水源,缓解了关桥堡军民的用水困难。红军撤走后,当地乡亲为了纪念对红军的深情厚谊,将老井命名为“红军井”。

除了这口井,当年红军使用过的大刀、马鞍、水壶等物也都静静躺在党群服务中心大厅的展柜内,甚至还保留有那时的报纸,上面油墨印刷的大大小小的字还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不论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多么兵荒马乱,现在的人们却已都过上了宁静舒适的生活。2017年6月18日,华润集团出资开工建设海原华润希望小镇,也在此地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这座希望小镇于2019年6月竣工,原址新建房屋118栋(一层),异地新建安置房屋20栋(二层),新建两层沿街商铺197跨,改造房屋85栋。同时,还改造了关桥中心小学、幼儿园、卫生院、乡政府计生楼、墓园围墙等5座公建,新建了入口广场、童梦广场、烽火台广场等公共场所,配套修建6公里村内主干道和入户道路,建设起了中水循环使用的一体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改旱厕为水厕。以上种种举措的实施,彻底改善了小镇居民的人居环境,将海源村打造成了具有西北地域特色和传统民族文化的新型农村社区。

参观结束时,我留意到,从党群服务中心的后门向外望去,便是小镇的体育广场,几个五六岁的精瘦男孩相互追逐着,篮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门边坐着两位中年男子,面容是西北人特有的黝黑,他们面带微笑地看着那几个孩子,一身衣物虽不名贵,但十分整洁,看我从门内走近,也只是悠闲地朝我打量了一眼,便又转过头去,继续乘凉。这样从容悠然的生活状态,俨然已经不再为温饱所愁。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这盛世,终如你们所愿。

二、何家堡古战场遗址

从华润希望小镇党群服务中心出来,我们乘车前往下一个考察点——何(贺)家堡古战场遗址,它位于今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关桥乡贺堡村南,红军三军先后在甘肃会宁、宁夏将台堡会师后,在这儿打了一场漂亮但惨烈的伏击战,史称“贺家堡战斗”。

图3何家堡古城遗址

1936年10月31日这天,红军总部和三十一军主力从海原县干盐池到达了关桥堡。为了阻击尾追的国民党军,确保即将在海原县关桥堡召开的军事会议顺利召开。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和政委聂荣臻率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师和临时划归指挥的十五军团第七十三师在何家堡一线布防。

从曹家洼撤防到海原县城的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师和骑兵第六师奉命向麻春堡的红二方面军总部和撤往贺家堡的红一军团追击。此时因时局变化,原定的“海打战役”最终未能打成,红军正憋着一股劲,见敌军还主动追击,左权、聂荣臻决定进行反击。于是,左权命令一师、七十三师和骑兵团主动撤退佯作退却,引诱国民党军前进,最终在何家堡、涧沟堡、麻春堡一线成功歼灭了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师和骑兵第六师。

3日,敌三十七师毛斌文由南向靖远黄河沿岸北进,第三军王钧部由郭城驿向打拉池、何家集前进。东北军王以哲由海原的杨郎、黑城镇拟向七营进攻,胡宗南部先头部队第一师、第四十三师(周祥初)、第九十七师(孔令恂)经西吉县的将台堡、新营堡,进入海原县的红羊坊、红井子、古西安州一线紧追不舍。当日彭德怀发布了消灭胡宗南部队两三个师的战斗命令,要求三个方面军按部署做好战斗准备,诱敌深入至关桥堡地区歼灭敌人。

在彭德怀统一指挥下,红二方面军从何家堡撤出,到达双河堡一带,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和第十五军团转移到脱厂堡一带,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转移到今中卫沙坡头区的蒿川、兴仁一带,形成一个包围圈,准备“关桥堡战役计划”,以消灭胡宗南的先头部队。

当时,红一方面军红一军团在何家堡大阻击,并诱敌深入,团长在南堡里坐镇指挥,部队从两翼即东面的猪头山,西面的鸭儿涧沟一线筑工事,准备迎敌。胡宗南的部队傍晚赶到了何家堡附近,这时,并没有急于作战,而是坐下来休息。黎明时分国民党军反复向红军的阵地冲锋,红军在敌人强大的火力面前伤亡巨大,最后,这个团没能撤出,全部壮烈牺牲在何家堡这块土地上。

我们沿着陡峭的黄土小道攀上城墙,俯瞰着整片何家堡村,感受着这段胜利背后的悲壮和苍凉。经李老师介绍,我们才知道何家堡一共有两个堡子,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北面的是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部,没有经历恶战,也没有被破坏,现在保存完好;南面的堡子,在鸭儿涧沟的北岸,处在前沿,贺家堡从其西向东再折向北绕过。何家堡村的南堡子经历了那场大战后,就塌毁了,现已成为水浇地。何家堡村南面塌毁了的堡子,才是“何家堡战役旧址”的核心位置。

环视周围,那些当年堆起的坟包早已和遍地的苜蓿、野菜连成一片,蔓草疯长。我们不该忘记,红一军团的壮烈事迹,他们的血肉都化作了养分,渗透进这片土地,和春雨、夏风、秋霜、冬雪一同养育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始终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三、西夏西安州古城遗址

简单地吃过午饭后,我们又迈向了西夏西安州古城遗址,它位于海原县西南20公里处,有“固靖之咽喉,甘凉之襟带”之称,背靠天都山,前临销黄川,古城大体完好,应该是固原境内保存较完好、较大的古城址之一,是宋代筑城的标志。

图4西夏西安州古城遗址

古城筑于宋夏交锋时期,早在西夏开国元年(1038)之前,西夏就在今海原县西安镇政府西一华里处夯土筑墙,建南牟会城,后元昊又大兴土木,在城内建内殿七座,馆舍齐备,极其豪华。行宫建成后,元昊日日与新皇后没移氏宴乐其中。60年之后的宋元符二年(1099),宋朝军队占领这里后,对南牟会城进行了扩建,使古城边长达千米,南边有19个等距离马面,并建置了西安州。后很快被西夏收复,改成安州,并对这里实行了有效的管辖,开始了新的维修和扩建。据史料记载,古城“周长九里六分(48公里),东、西两面开门,南、北无门”。北宋元丰四年(1081)九月,古城付之一炬。明清时曾重修城墙,墙体为长方形,残高4至8米,城墙每52米就有一个马面,共有38个,四面建角楼,东、西开城门,其建筑带有典型的宋朝风格。明代成化四年(1468),固原满俊起义被明朝政府围剿镇压之后,在城内增筑隔墙一道,分为南北二城,同时修筑南城,以砖相甃,在城的四面建有角楼,后人称该城为“日”字城。

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古城处于震中,古城北城和城内建筑损毁。西安州古城南城东、南城墙保存完整,尤其是南城墙,20个马面最为完整,西墙损毁严重,北墙基本上完整,墙体残毁,保存状况不佳。古城四周原有护城壕,现在仅存南城护城壕,其余被平整为耕地。

我们放出无人机进行航拍,又沿途仔细观察了明清时重修的痕迹,部分墙面已有塌方,但大部分依然矗立,整个西安州城占地面积极大,绕城一周需颇费些功夫,同学们不畏炎炎烈日,攀上古城墙,一边查看四周地势,一边试图复原当时西安州古城原貌。

图5西夏西安州古城遗址内竹叶诗碑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城内还有一座马王庙,庙里保存有一块刻于明万历二年(1574)的竹叶诗碑。碑高144厘米,宽78厘米,厚13.5厘米。正面为两杆劲竹,一丰一瘦,其竹叶全是汉字的笔画。丰竹由三句诗(15字)组成叶片,瘦竹只一句(15字),奇特的是在丰竹的底部,有一块秀石,竹子从石孔中长出,两侧还有兰草、梅枝做衬托,共同构成一副竹石梅兰图。在瘦竹的上方,有行书镌刻的一首五言绝句:“天生忠孝竹,节义傲风霜,桥梓垂青史,乾坤许并芳”,署名“涵峰题”。其竹叶就是由这首绝句构成。碑面布局精美,图文并茂,金石书画集于一石,落款处能看清“南安州山”的字样,这证明明代时,这里仍叫安州。

四、哨马营震柳遗址、甘盐池(定戎寨)遗址

除西夏西安州之外,同为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幸存者还有哨马营震柳遗址。一百年前的12月16日20时06分,海原发生里氏8.5级大地震,极震区中心位于今海原县西安镇甘盐池一带,北纬36.5度,东经105.7度,震中烈度12度,震源深度17公里,断裂极震区至固原硝口,经西吉、海原,西止于甘肃景泰县兴泉堡,全长约237公里,地震死亡总人数达27万余人。此次震烈强度为中国有史以来之罕见,亦为世界上最大地震之一。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地震,远远超过四川汶川地震,当时世界上有96个地震台都记录到了这场地震,堪称“环球大地震”,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研究和利用价值最高的地震遗迹,是一部地震“活教材”。

图6哨马营震柳

这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让群山移动,地面开裂,无数生命在这场灾难中消失。但有一棵被地震撕开的柳树,每年都用枝头的新叶,向人们示意生命的顽强。这棵柳树被称为“震柳”,是海原人的精神标签,在震后一百年里,它见证了这片大地上人们的生生不息。

哨马营震柳的前身可追溯至明朝弘治年间,约有500多年历史,当时共栽植了七株柳树,现只遗存了五株明代古柳,呈北斗七星状分布。宋代名将杨六郎伐辽时,据说驻军于此,古柳曾是杨六郎的拴马柱和乘凉休憩地。1920年海原环球大地震后,古柳因地表左旋错动而被活生生地撕成两半,左旋位移达0.4米。“震柳”现实地反映了地震中的一般规律,即所谓左旋走滑位移,对地震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堪称研究地震的“活标本”。

围绕在这棵经历过风吹雨打依然屹立不倒的柳树旁,看着遒劲曲折的树干,我们不禁为它的坚韧和顽强所打动。此时,李老师又补充道,也正因如此,这棵树也被赋予了忠贞的涵义,许许多多恋人们在此许愿立誓,祈愿亘古不灭的爱情。

其后,我们来到了位于宁夏海原县西边偏北约40公里处的甘盐池,这座盐池西与甘肃省平川区接壤,四面群山环抱,西华山独挡三面,气候宜人。据李老师介绍,“甘盐池”古称干盐池,在明代就已约定俗成,但因“干”对于干旱缺水的宁夏来说寓意不祥,后来改为“甘”。这里的壤中含有丰富的芒硝、氯化钠等矿物质,遍布空旷的盐碱地,可用以防腐,所以此地羊肉闻名远近。

图7甘盐池城址

图8甘盐池碑记

我们站在盐池边缘,远眺盐池遗址,想象那时的繁华景象,仿佛又回到了北宋,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当铺、古玩、酒肆、茶庄等店散布在市井街头,锅碗瓢盆叮当作响,脚夫驮着柴米油盐走街串巷,时不时有年轻的妇人站在自家院门口唤贪玩的孩子回家吃饭,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参观完盐池,我们乘车前往海原宾馆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饭,稍后又办理了入住,一天的行程就这样结束了。

五、海原县非遗文化传承基地

经过一晚的休整后,我们又继续踏上考察之旅,第二天的第一站是海原县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它主要分为四个展厅,各占据一层楼:一楼是历史文化展厅,主要包括史前文明——原诗社会时期、丝绸之路在海原、宋元明清时期的海原和美丽新海原四个部分;二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主要包括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六个部分;三楼是民俗文化展厅,主要包括生产民俗、生活民俗、节日民俗、礼仪民俗、民间医药民俗、民间游艺民俗、工艺美术民俗、音乐(乐器)民俗、民间文学和语言习俗十个部分;四楼是红色文化展厅,主要包括红色星火,红军西征在海原,红二、四

方面军长征途经海原,在海原战斗过的革命家和革命人物五个部分。

图9海原县非遗文化传承基地

通过参观学习,我们了解到海原属于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斗争历史,留下了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红军西征在豫旺、海原建立我国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府——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第一次尝试。同时,在海原还遗留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活动轨迹,红军指挥部临时驻地、红军会议会址、红军战斗遗址数不胜数,更体现出海原在近代以来革命事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图10海原红色遗迹分布图

1932年5月5日,在谢子长、焦维炽的积极组织和领导下,警三旅部分官兵起义,起义后的部队组编成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活动于海原、靖远地区。6月2日,游击队从靖远向海原进发,到兴仁休整。6月中旬,谢子长对队伍进行整编,将其合为一个支队,王儒林任司令,杜润芝任政委。1935年5月10日,在陕北红军游击队四支队队长霍中蒙的教育和感召下,高崖乡草场村的邵鹏、李占魁、张金柱等奔往环县(陕甘革命根据地)参加红军,成为海原最早的无产阶级革命者。1936年,红军在海原境内大大小小的主要战斗共计14次,仅10月就发起了7次战斗,且几乎都是同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师作战。[①]是年11月1日,彭德怀、张国焘、贺龙、任弼时共同召开关桥堡会议,这次会议统一了红军三大主力指挥权,加强了红军力量。同时,海员各族儿女积极支援革命,涌现出数以千计的英雄模范人物。

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马宪民和陈良璧二人。

马宪民(1902-1998),回族,1902年生于海原县城。1926年,经父亲的好友介绍,投身到冯玉祥门下,到甘肃教育厅中山图书室工作。1928年元月,他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考入兰州中山大学中文系。1937年2月,受中共中央周恩来副主席委托,马宪民作为营救团三名成员之一,前往武威、张掖与国民党军交涉,成功营救被围困的西路红军指战员,受到周恩来副主席的称赞。1937年6月,国民党派特务到处搜捕地下工作人员和进步人士,马宪民是“中国回族救亡联合会”的宣传部长,他关于抗日的评论,见解独到,判断准确,揭露了国民党不抗日、搞内战消耗的阴谋,国民党特务将他列入暗杀者名单。

陈良璧(1907-1941),字连城,海原县七营镇柴家梁人。1924年入军阀张兆钾创办的陇东讲武堂学习军事。1926年,加入冯玉祥国民革命第二集团军,历任排长、连长。“中原大战”失败后,他离队返乡。1935年,在杨虎城西北军四十九旅任连长。“西安事变”后,开赴抗日前线,任一二八师第一团副团长,奔驰于江、淮、河、汉抗日战场,先后参加过保卫上海、南京、九江、武汉等战役。1938年秋,其所在部队参加了瑞昌、大冶一带的防守。1941年夏,日本侵略者进犯湖北峰口,陈良璧带领一个连在陶家坝构筑阻击工事,沉着应战,机智勇敢地消灭敌人120余人。因弹尽粮绝,拔枪自尽,壮烈殉国。

这二人,一个紧握笔杆子,一个紧握枪杆子,虽身负不同的任务,但都在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奋斗,他们就是千千万万前赴后继的革命先辈们的缩影,忙碌奔走在街头、战场,凭着一腔热血和坚定的信念,换来我们今日的和平安宁。

六、临羌寨、荡羌寨(没烟峡/撒台古城)

从海原县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出来,我们前往荡羌寨古城遗址考察,沿途还去了临羌寨遗址,但临羌寨损毁严重,现已无法找到其城址,于是我们只是简单在其所在地拍照存档,后又向荡羌寨进发。它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郑旗乡境内,宋代称为“没烟峡”。没烟峡是古代重要军事要塞,是兵家必争之地。宋时在这里建有著名城池“荡羌寨”。这里也曾铁骑铮铮,是盛唐抗击吐蕃、北宋抵御西夏的战略边塞。现荡羌寨城址保存基本完好,周长约一华里左右,唯东南角城址因河水冲刷塌毁。当地老百姓称荡羌寨为撒台古城。城内建筑物如砖瓦、生活用具盆罐碎片随处可见。

图11荡羌寨(撒台)城址

我们将车停在一片平地上后,就徒步穿越一片河谷、草地。在过河谷时,因河床上的泥土还较为松软,涓涓细流仍在翠绿的草叶下若隐若现,我们只能四下寻找合适的石块,深一脚浅一脚地搭起“前无古人”的石路,这极具探险和开拓精神的工作调动起了大家所有的积极性。很快,我们就搭起了一条横跨整个河床的路,一个接一个地过了河。回望时,能够很明显地看到,河谷地带草生长得更加茂盛,颜色更加鲜嫩,极目远眺,一条翠绿色的玉带蜿蜒向远方,消失在黄土深处。难以想象,这样一个如今青草依依的地方,一千年前曾发生过惊心动魄的宋夏争夺战。

宋绍圣四年(1097年),名将章楶出任宋军泾原、环庆两路大军指挥官。因其当过泾原路的转运使,对当地非常熟悉。他来到渭州(今甘肃平凉市)8天后,就草拟了奏章,提出修筑平夏城(今须弥山谷口)。他提出,其他各路提出的修建城池地点缺乏水草难以维持,而平夏却在西夏军出没要地“东带兴灵,西去天都,濒临葫芦河”,补给也方便,是最适合修筑城堡的地点。哲宗看了奏章后同意了章楶的建议,批准了平夏计划。

章楶得到批复后,马上开始筹备大车3700辆,小车数千辆,人夫1万人,牲口16000头,并准备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修城材料。在军事方面,集合熙河兵团3万,秦凤兵团1万,环庆兵团1万,泾原兵团3万,四路大军约8万人,号称30万。

西夏军见宋军突然出动,竭力调动全国六州精锐10余万军队由阿埋、妹勒两将带领来到没烟峡企图阻止宋军筑城。西夏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很快折可适所率的宋军就中了西夏人的埋伏。两军交战,西夏将宋军一切为二,当时气候恶劣,烟尘弥漫,宋军1000多名骑兵视线受阻,慌乱之间跌入山崖,宋军遭遇惨败,后连忙退回驻地。折可适等将领被降了职,章楶也被朝廷罚款20斤黄金。

没烟峡战败之后,宋军调整了战略部署。章楶提拔郭成为新编第十一将正将,镇守平夏,很快西夏军战败。宋军成功地修筑了平夏城,建立了对夏作战的桥头堡,于是西夏人纷纷哀叹“唱歌作乐地,都被汉家占”。

之后,郭成运用计谋,采取骑兵长途奔袭的战术,一举打掉了西夏人的指挥部,占领了西夏的东牟会、南牟会行宫等20余个堡寨,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骑兵突击战例。宋朝将西夏的南牟会行宫改为“西安州”,将洒水坪(今海原)改为“天都寨”,将没烟峡的一个堡寨更名为“荡羌寨”,还将秋苇坪(今海原县马营村)改为“临羌寨”,奏称在西夏天都地区又新建立了20多个堡寨。第十一将郭成驻守临羌寨,守卫萧关道;第十二将折可适驻守荡羌寨,守卫没烟峡。

靖国元年(1101年),西夏梁太后与国主李乾顺亲自率领全国30万大军出没烟峡,连珠大寨,东抵葫芦河减泊口,西连石门峡、九羊寨,南扼熙宁寨、古壕门,绵亘百余里包围了西安州城。知州任得敬纳女求和,这次战役成为宋夏史上的最后一战。

登上没烟峡,古时的瓮城还依稀可辨,春秋代序,河山难改,其城扼守两川交汇之处的险要地势就像钉在木板上一样,威严庄重地守护着一方水土,一方人民。只是四周早已荒草丛生,杳无人迹,这座城再不复那时的雄姿英发,威风凛凛了,显得有些破败落寞,无人问津。思及此,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

七、祁家堡、关桥堡古城遗址


两日考察之旅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位于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城东部三河镇(原名黑城镇)唐堡村第一自然村的祁家堡遗址,堡寨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50米,面积3.1万平方米。原为内外两层土筑堡墙,外堡东、南墙全部被毁,西墙一部分被毁,北墙保存较为完好;内堡开西、南两个门,西门为砖箍门,保存完整。   

图12祁家堡遗址

1936年6月10日,红一军团解放甘肃环县及宁夏固原东北部后,进至清水河中游,驻军于今海原县境东部的三河(黑城)、七营、李旺一带。祁家堡是当地团总、大土豪——祁雨仓家堡寨,是方圆一二百里范围内最大的一座堡寨。祁雨仓在当地作威作福、称王称霸。红军进驻七营一带后,祁雨仓惟恐红军打土豪分田地,便四处造谣,煽动回汉群众仇视红军。威逼几千群众带家小、衣物、牲畜等搬进堡内,强迫男人拿棍棒、铁锹在堡子的围墙上站岗,由他的团丁在下面监督。

8月的一天夜里,经周密侦查后,红军将祁家堡团团包围。堡子内一个团丁摆弄枪支不小心走火,红军误以为祁雨仓要冲出去逃跑,于是也开了火。眼看老窝守不住了,祁雨仓竟丧心病狂地不顾几千群众的死活,放火烧了外堡,一时哭声连天。攻打堡子的红军看到大火冲天,知道是祁雨仓在捣鬼。为了解救群众,红军战士奋不顾身冲入堡内,将大火扑灭,祁雨仓趁乱跳墙逃跑。

祁雨仓逃跑后,红一军团总部就临时由七营镇搬进了祁家堡。时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分别住在内堡子的上房,警卫人员住在外堡。

红军在祁家堡驻扎了二十多天。期间,部队除了进行休整和出击附近的敌军外,还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宣传革命道理和共产党关于抗日救国的主张,使群众认识到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红军组织和领导群众,分了祁雨仓的麦田,打开祁雨仓的粮库,将粮食、衣物、家具等分给贫苦农民。群众争先恐后为红军筹备粮草,主动为红军报告敌情或带路阻击国民党部队。红一军团宣传小分队的战士们提着铁皮小桶在堡子四周的墙上刷写“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革命和抗日标语。

9月初,红一军团奉命南下迎接红二方面军,撤出了祁家堡。红军撤出后,国民党军第35师进驻黑城。

逃跑的祁雨仓随着国民党军又回到了祁家堡。此时,堡子内外刷满了醒目的红色标语,祁雨仓脸都气白了,立即下令让几个长工铲掉。了解到红军是为人民打天下的长工们,机智地用草泥把其中的10多条红军宣传标语覆盖了,外面加了一层石灰,这些标语得以完整保存。

经查阅,我们得知祁家堡幸存的红军宣传标语内容分别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只有苏维埃能够救中国!”“打日本,救中国!”“联红抗日!”“没收地主的房屋土地牛马衣服分给农民!”“不交租,不交粮,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农民!”“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是抗日的先锋军!”

在197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将原来的灰旧墙壁、标语揭取,移到博物馆进行展览。留存的红色标语,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趁着日头尚未落下,我们又顺路考察了关桥堡遗址,关桥古城始建于宋,原址位于今关桥村东侧河畔台地上,时间年代不详,经宋夏两国先后据有,因河水冲刷及两国长期战争破坏严重。元符元年(1099)移地重建,新筑城赐名“绥戎堡”。明、清沿用,民国九年(1920)地震坍塌,东南角城址因水冲刷塌毁不存。

图13关桥堡城址

因现存部分规模并不大,我们只仔细观察了一下地形地势,发现城内很多土地已经被这里的居民用作耕地使用,真正物尽其用。关桥堡村人民也在其中安居乐业,路面硬化基本完成,水泥路面基本实现全覆盖,家家都用砖砌围墙圈起来,有些人家还在院中栽了几棵杏树,渴时便摘几颗放入嘴中,生活之惬意无外乎此。返回停车处的途中,我们甚至还听到广场舞的音乐声从阔达的场子传来,待拐过一个弯,才发现只有一位中年妇女和着节拍轻盈流畅地舞动着,旁边几只喜鹊在地上蹦来蹦去,一只猫听到了人群的脚步声,正警惕地扭头看向我们,好一幅安乐祥和的生活图景。

持续两天之久的海原考察之旅圆满结束,我们也即将乘车返回银川。这两天来,感触最深的就是在这些古城被岁月剥蚀的痕迹中,其实还藏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不为史载的故事,这些古城城址今天的所在,更是一幅人民安然自得,平和喜乐的美好图景,这与一千年前的滚滚狼烟,金戈铁马形成了鲜明对比。历史与今天在此处交汇,古城之下,是今日的平和安然,古城之上,是往昔的苍凉悲壮,这就是古城城墙上下的两个世界,古今的交错时空。


    (本文作者为宁夏大学2019级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思贤 指导教师:佟建荣教授


[①]马存玉;杨孝峰;刘华:《海原县志》,《大事记》,宁夏人民出版社。

。。

联系我们

学院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

联系电话:(0951)2061045    邮政编码:750021

Copyright © 2012-2060 宁夏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夏大学民族学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