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是一个在50年代末期伴随着煤炭的开发而成长起来的新兴煤炭工业城市。这座塞外煤城就象一灿烂的明珠,缀在银川平原的北端,地处东经106°23、比纬39°10。市区平均海拨1111米。东临黄河之滨,西倚贺兰山麓,南连银川市所属的贺兰县,北与内蒙古乌海市接壤,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第二大城市。
自古以来,石嘴山就是贺兰山北东麓的一个军事要塞,西侧沿贺兰山有要路口19处,地理位置险要。明《嘉靖宁夏新志》载:“远关(今石嘴山的正谊关)在平虏(今平罗县)城北八十里,实宁夏北境极要之地。”
石嘴山市为宁夏区内除首府外唯一的一座地级市,现辖大武口、石嘴山、石炭井3个区和惠农、平罗、陶乐3个县。市政府驻地在大武口。总面积5323平方公里,1986年共有人ロ58.64万。其中市直属3区的面积399平方公里,人口25.51万,市区非农业人23.78万。由于是矿区工业城市;人口性别构成上男性多于女性,且居民文化水平较一般城市为低。民族构成也比较复杂,全市有回、汉、满、蒙、壮、朝鲜、土、苗等20个民族,其中回族11.25万人;占总人口的1918%。
石嘴山市的历史并不长。据记载,这里最早只有五、六户人家,在黄河上依摆渡为生,偶有官兵在山驻守,根本无集镇。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此地开始开采小煤窑并同内蒙古有了贸易,因水陆交通方便,货物在此地集散,初步形成小集镇。同治年间(1862—1874年)这里发现优质陶土,便开始生产瓷器,人口逐渐增加。到清光年间(1875—1900年),帝国主义势力侵入石嘴山。在此设立了六家洋行,他们依靠免税特权,利用河运之便,集散内蒙古、宁夏、青海等地的皮毛,并设商号进行盘剩剥。这时,石嘴山的集镇人口增加較快,是历史上的兴盛期。1925年冯玉祥的军队来此地驻防,取消了免税条例,洋行、商号倒闭,市面趋于萧条,此后集镇处于缓慢发展之中。辛亥革命后军阀在银北地区进行恶战,又使石嘴山蒙受浩劫,镇容更加冷落。
1932年起,军阀马鸿逵统治宁夏。1941年平罗县划出北部八个乡镇设立惠农县,石嘴山是惠农县的一个集镇。至解放前惠农县总人口4.8万人,石嘴山镇也只有300来户、1000余人口,一直没有多大发展。
宁夏解放后,石嘴山的煤炭工业得以发展。为适应煤城的建设,1960年在原意农县的基础上成立了石嘴山市。尔后随矿务局的扩大及煤机、洗煤等工业的发展,市区除石嘴山外,又逐步形成了石炭井市区和大武口市区,发展为现在囊括3区6片矿区和居民地的极为分散的煤炭工业城市。
一、文物中的石嘴山——石嘴山博物馆
石嘴山市博物馆建于2009年,目前该馆建筑面积16118平方米,布展面积8252平方米,博物馆分序厅、三个基本陈列厅和三个专题陈列厅。古生物化石展厅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手段,展示了石嘴山的远古生命进化和原始环境风貌。
恐龙化石模型
鹦鹉螺
中华鲟标本
岩画展厅以大量岩画实物、景观、拓片等,展示了贺兰山岩画神秘而独特的魅力,馆内神奇怪异的岩画符号,带你穿越空间,走进史前世界,感受远古先民们的游牧生活。
人面像
历史展厅以文物、图片、景观等,展示了石嘴山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的历史文明;民俗展厅通过复原民国时期平罗古城南北大街的景象,展示了石嘴山建筑、节庆、礼仪、宗教、民间艺术等民俗风情;工业展厅以大量文史资料和展品实物,集中展示了石嘴山工业从煤炭采掘业发端到新型工业城市的沧桑巨变;农耕展厅以各种农具、图片、景观等,展示了石嘴山从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发展历程。
青龙白虎陶灯
作为见证和贮存灿烂文化的载体石嘴山博物馆,馆藏文物920件(组),其中二级文物33件(组),三级文物46件(组)。该馆文物藏品从时间界域来看,上迄旧石器晚期,下至1976年文革-时期;从文物藏品的质地来划分,主要有石器、瓷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钱币、化石标本、岩画等类别;从文物藏品的特点来看,新石器时期以陶器为主,两宋藏品较多,化石标本以动物化石为主。岩画以动物岩刻岩画为主:在陈列展览方面,古生物化石厅展陈石嘴山地区的出土的化石标本。岩画厅以“石头印记”为题展示贺兰山岩画风貌。历史与革命厅书写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抗美援朝石嘴山人民的智慧与汗水。民俗厅通过对民国时期平罗古城的复原讲述石嘴山地区风土人情。共展出文物920件。
此处,有一些关于石嘴山博物馆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指出。首先,路线设计不合理。“石头印迹”展厅参观完之后,没有出去的地方,只能原路返回;指示路线也做的不清楚,安全出口所指示的方向并没有出路。在第二层关于石嘴山历史的展厅里,石嘴山不可移动文物分布示意图中,“愈”字错误,应当为“俞”,将西夏国主李元昊的妻子“没口多”误作“没移”。
二、石嘴山煤炭产业见证者——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
石嘴山在我们的认知中是一座依托煤炭等矿物资源而兴起的工业城市。石嘴山市已探明有煤炭、硅石、方解石、石灰石、石灰岩、辉绿岩、白砂岩、白云母、粘土、金、铜、铝、铁等十多种矿藏,尤以煤、硅石、粘土等非金属矿藏蕴藏量大。煤炭储量为25亿吨,全国12煤种中该市就有11种;被誉为"太西乌金"的太西煤储量达6.55亿吨,是世界煤炭珍品。硅石储量5亿吨,是硅系产品和玻璃工业的优质原料。粘土储量1300万吨,是陶瓷、水泥等建材工业的重要原料。石嘴山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煤炭开采记录在清代通智所著的的《石嘴山土神祠记》中有如下记载:……取石十余万口,铁五十万余斤,煤炭不下十万车……
由上文可知至少是在清代雍正年间石嘴山就已经对煤炭进行开采。在雍正朝以后一直到中华民国时期,石嘴山的煤炭业不断的发展。中华民国时期,相关专家对石嘴山的煤田地质情况做出了一系列的探测与考察,并且成立了石嘴山第一个官办煤矿公司——宁夏德昌第一煤矿公司。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响应国家政策需要,因此国家十分重视对石嘴山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的政策使得石嘴山的煤炭产业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60年代中期,是石嘴山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来自陕西、河北和东北三省等10多个省市的2000多名干部职工到石嘴山参加工业建设。石嘴山矿区石炭井矿区初步建成投产。石嘴山发电厂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相继建成发电。这期间,在加快大国家三线建设"方针指导下,煤炭部还将石炭井、汝箕沟、呼鲁斯太矿区列为“三五”、“四五”时期西北“大三线”建设的重点矿区。为加强领导,1965年成立了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在此前后,宁夏煤炭基建公司、西北煤矿机械总厂及西北煤矿机械一厂、西北煤矿机械二厂、西北煤矿机械三厂、大武口洗煤厂等批大中型企业在石嘴山建成。这些骨干企业在石嘴山安家落户,增强了石嘴山的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石嘴山市发展一度减慢,但工业总体还在继续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掀起的”工业学大庆“运动,对推动石嘴山经济的回升,发挥了定的促进作用。
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入口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石嘴山工业经济进人了一个新的振兴时期。自1992年10月起,石嘴山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实行政企分开,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2000年底,全市拥有工业企业3795家。全市工业总产值达70.3亿元,同比增长16.7%。在工业企业中,涌现出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宁夏恒力集团公司、宁夏民族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宁夏大荣化工有限公司、宁夏太西集团公司、石嘴山矿务局、大武口发电厂、石嘴山发电厂、西北煤机总厂、石嘴山供电局等骨干企业。在工业产品中,宝山牌钽粉钽丝、恒力牌密封钢丝绳、宁河牌石灰氮双氰胺、沙湖牌面巾纸等一批产品获得国家和自治区名牌产品称号;高比容钽粉、钥丝生产能力及产量居世界前三位,使石嘴山市成为世界钽粉钽丝三大产地之一;石灰氨、双氰胺产量居亚洲第一位;硅铁、碳化硅、电石、金属镁4种产品产量均占全区产量的70%以上。
公园内高耸的炉塔
到21世纪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几十年的粗放管理,石嘴山不仅被列入国内环境整治“黑名单”,还要面对资源枯竭的窘境,这随后也造成了大批企业改制或破产,GDP断崖式下跌,生态环境脆弱难耐,煤炭10万下岗职工亟待得到安置的诸多问题。
太西乌金——太西煤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政策的出台,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开始将重点转向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创建新型工业化城市的步伐上,坚持以改造提升煤炭采选产业、电力产业、钢铁产业和机械制造产业为重点,涌现了一批新型的工业,如宁夏中色东方生产的铌钨合金与涂层材料被广泛用于卫星、火箭、飞船上,国内最大的刮板输送设备研发生产企业之一的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推出的新一代智能刮板机输送设备,有着极高的产品价值。同时开始推进生态工业文化旅游建设,如大武口区依托石炭井工矿行政区、绿皮火车、洗煤厂等老工业区建成文旅景点。由于多年来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形成了大面积的采煤沉陷区,使得矿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居民的生活困难,石嘴山市各级领导对沉陷区环境进行治理,展开矿坑整治、生态修复以及景观美化的工作,同时把沉陷区打造成了集“矿山文化、科普体验、观光游览”为一体的国家级矿山公园,其中保留了矿山地质、生活以及历史文化活动等历史遗迹,此外2013年开工建设的宁夏煤炭地址博物馆也详细介绍了石嘴山煤炭发展的历史以及煤炭工业对宁夏经济发展的贡献。
如今的石嘴山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致力于工业转型,打造集观赏休闲、研学娱乐为一体的工业文化旅游综合体以及宁夏特色工业旅游示范区,石嘴山市已逐步实现由传统的老工业城市向新型工业化城市的转型,宁夏工业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粗到精的过程。
园内的“矿工乐队”
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便是石嘴山寻找改变、进行产业转型的一个例子。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前身是大武口区洗煤厂,大武口洗煤厂为全国工业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厂址占地28万平方米,按照规划,整个洗煤厂划分为六大功能区:火车主题体验区、竞技体验区、综合服务区、休闲娱乐区、寻忆科普区、水上乐园区。
三、革命学习基地——石嘴山五七干校
石嘴山市五七学校历史博物馆是在国务院直属口五七学校原址上规划建设的一座再现"文革"期间国务院直属口千名机关干部、家属、子女劳动、工作、学习经历的历史博物馆。
五七干校
该干校成立于1968年10月,撤消于1972年4月,历时四年多,是国务院机关根据周总理的"四条指示"所创建的。主要包括从国务院机关下放的1881名干部、家属(不包括14岁以下的200多个孩子)。这些人中不仅有40多名省部级领导干部,还有叶籁士、林汉达、倪海粟、周有光等著名学者、知名人士。这些干部职工尽管身处逆境但是那种蓬勃向上的乐观精神和崇高的理想没有动摇,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仍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开展生产劳动,特别是叶籁士、林汉达、倪海粟、周有光等老同志在劳动之余经常一起探讨语言文字改革方面的问题,他们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五七干校合影
四、长城遗踪——旧北长城
宁夏明长城在宁夏境内主要有四处遗址,即西长城、北长城、东长城和固原内边长城,主要由河东墙、城西南墙、北关门墙、西关门墙等各段连接而成。
北长城有两道,由灵武横城沿黄河向北至内蒙古巴音陶亥农场北,过黄河抵石嘴山境东北贺兰山脚下,为旧北长城;北长城在旧北长城南,宁夏平罗境内。
我们此次考察的则是旧北长城,现存的仅有一些土堆能依稀辨认出城墙的走向。
旧北长城,俗称红果子长城,位于惠农区红果子工业园区的贺兰山脚下,西起贺兰山扁沟,东抵黄河西岸,全长15余公里。旧北长城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弘治以前,《宁夏风物志》、《塞上江南》和《宁夏旅游指南》都有记载。《九边考》记载:“宁夏北,贺兰山黄河之间,外有旧边墙一道。嘉靖十年(1531年)于内复修边墙一道,官军遂弃外边不守,以致内地田地荒芜”。“外有旧边墙一道”,指的就是旧北长城。《嘉靖宁夏新志》卷首图中标出的位置,旧北长城正好是镇远关的关墙。镇远关,修筑于明朝早期,是宁夏北部最早的主要防线,地处贺兰山尽头,与黄河相接,自古就有“山水相交,最为要地”之称。这段边墙,就是红果子长城。平地处以夯土筑成,高山上则以石块垒砌,全长5836.4米,其中土墙3717.7,石墙2118.7米,是北线长城的主体,保存相对较好。
在旧北长城的上段,长城西尽头是一座依山而建的烽火台,烽火台东西两头堆建的长城基本完好,从烽火台向东约200米的长城上,有一段长城地震错位遗址,据有关文献记载,“这段长城建于1522年,在中外著名游览胜地北京八达岭西南835公里处,名叫红果子沟的洪积扇上一段3.5公里的长城的西边。”有关资料对长城错位遗址作了具体描述,在距山250米用石头砌墙的地方,上下左右方向出现错位,其水平错距为1.54米,垂直错距为0.9米。中国科学院早在1965年调查平罗附近1739年大地震的影响时,就发现了此处长城错位遗址。1980年9月,在宁夏召开的中国活动断层与古地震学术讨论会时,120位学者又到红果子长城错位点考察,接着,欧美、日本等国家的专家络绎不绝地前来考察。红果子长城古地震遗址已成为研究地震或地壳运动变化的珍贵资料。
五、探访西夏古城——西夏省嵬城遗址
省嵬城位于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庙台乡省嵬村(当地人称作“省悟城” ),在银川市以北约100公里处。它也是宁夏目前惟一一座尚有比较完整城郭的西夏古城遗址。省嵬城始建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属定州,《西夏书事》载:“宋天圣二年、契丹太平四年春二月,德明作省嵬城于定州。”省嵬城为西夏名城,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党项首领李德明建省嵬城的目的是“以驭诸番”,是拱卫西夏京畿北部的门户,也是西夏北部的一个经济中心。省嵬城可能是定州州治所在地。省嵬城的位置原在黄河之东,后因黄河改道而在黄河之西。现存城址略呈方形,城墙为黄土夯实,残墙高2~4米、基宽13米,每边长600米,占地360000平方米。2013年,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省嵬城西夏遗址”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省嵬城遗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嵬城复原图
站在省嵬城遗址中心所拍摄图片
此四幅图的方位顺序分别为:东——北——西——南,从图上可以看出,省嵬城遗址里的四条主干道是笔直且清晰的。
现存城址略呈方形,城墙为黄土夯实,残墙高2~4米、基宽13米,每边长600米,占地360000平方米,目前发现南面城墙开一城门,城门只有一个门道,宽约4、长13米。门洞两侧铺一层不甚规整的长条石作为基础,其上有四个圆形石柱础,门道中有一石门槛,用较规整的条石做成,高出地面0.3米。石门槛两侧各有一个石门枕,上有沟槽,似安门框的地方,沟槽北面有一半圆形的孔,为承门枢的轴孔,遗址最高处是一座4米多高的烽火台南。
六、古刹悠然——田州塔
田州塔,亦称田州古塔,俗称姚伏塔,位于皇祗禅寺院内,距平罗县城20公里。
田州塔,据传始建于西夏时期,因《元和郡县图志》载:“灵州有定远城,在州东北二百里,先天二年郭元振以西城远阔,安丰势孤,故置此城,募兵镇之。”又有《明一统志》载:“田州城在卫城北六十里,本唐定远城,元昊改为定州。”《嘉靖宁夏新志》载:“定远镇,宋为威远军,伪夏改为定州,俗为田州。”由此可见,田州应为唐代定远城,西夏定州城的俗称。西夏为佛教盛行之时,曾大兴土木修庙建塔。田州是西夏时期的名称,塔以此为名,由此证明田州古塔是西夏时期所建造的。
抵达皇祗禅寺时,寺门紧闭唯有右侧铁门可以推开,于是我们便从这右侧铁门进入。寺内无人,唯有扩音器里播放的佛音时刻提醒着我们,这是庄严的佛教圣地。田州塔位于寺内的一处高地。塔高38米,从上往下看平面呈六角形,为九层阁式砖塔,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以供人出入,只是我们去的时候,底层的门已是关闭状态,故无法窥见塔内真容。塔的基座南北长100米,宽80米,高4米,底座以上每层开有6门,每层皆有6个窜角,共48门,每门都镌刻有一佛龛,共48个佛龛,每个窜上悬挂铃铎一枚,共计48枚。频繁出现的48数字,在佛教中不知是否有其专属意义?
塔从底层到顶层,皆为青砖研磨对缝砌成,塔顶覆以黑色琉璃瓦,呈锥体。塔的底层采用线刻艺术,在青砖上雕刻有飞檐窜角,压术基方,山水人物和花卉飞鸟等,其工艺之娴熟,雕刻之精美,为宁夏自治区内仅见,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古塔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底层南北门都有对联,其中南门对联为:“一柱撑天东带黄河明献瑞,孤标拔地西屏兰岳秀争辉”,北门对联为:“凌霄矗庄严陟处仰窥觉路,冲汉饶色相登来俯视迷津”其对仗工整且气势磅礴。
在数百年的漫长岁月里,田州塔也曾饱经沧桑,经历了大小百余次地震。清乾隆三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平罗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平罗县城,宝丰县城及古塔附近的新渠县城全部震毁,田州塔亦难以幸免。
今塔南门楣上刻有“田州古塔”的石匾上,有“乾隆四十八年六月维秀和尚募款重修”的字样,说明现存的田州塔很可能是古塔震毁后又于1783年重修的。清同治年间,宁夏金积堡马化龙反清,战火延续到平罗,皇祗寺被烧,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才重修。
文化大革命中,寺院殿堂佛像被彻底拆毁,仅存田州塔。塔内外所有设施被洗劫一空,塔基座也被挖得仅离塔底层四周两米宽,古塔已摇摇欲坠。1975年6月15日,田州塔被定为平罗县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县人民政府拨款28000元。对田州塔进行了维修,重新垫起一座高4米、南北长45米、东西宽35米的台基,并以料石包砌,台基上裹砌了一米多高的青砖围墙。塔内也铺上了楼板。使古塔又完好的矗立在万顷良田、千株美树之中,吸引了众多的游客。1985年田州塔再次被定为平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石嘴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寺院内,我们还看到了《重建田州塔天王殿落成碑》,其落款年份是2002年。
七、美中不足——未能参观宏佛塔
宏佛塔位于贺兰县金贵镇红星村四组南面的一处废寺内,距银川20余公里。这是一座砖筑的三层八角形楼阁式与覆钵式兼构的复合体建筑,其造型独特,风格古朴,是国内罕见的一座古塔。始建于西夏晚期(1190-1227年)。宏佛塔因年久失修,加之地震、地下水位升高及风雨的破坏和侵蚀,残毁极为严重。
宏佛塔文物有:西夏绢彩佛画幅,彩塑佛像、罗汉、力士面像及身像18尊;西夏文佛经雕版200余块;还有幡带、木雕、木简、琉璃等近100件,其中绢彩画"炽盛光佛"、"玄武大帝"及彩塑佛都是宫廷艺匠的力作,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同类题材的佛教艺术品中的精美之作,对于研究西夏佛教文化、美术史、印刷史提供了系统的实物标本,具有极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
我们驱车到达宏佛塔外时,已经接近傍晚六点。看守宏佛塔的铁门牢牢紧闭着,塔的周围有羊群悠闲地散着步。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塔后工作的人,但无论我们怎么呼喊,也没有将那人引来,我们只得返回银川。未能与宏佛塔近距离接触,也成了此次考察美中不足的遗憾。
宏佛塔外拍
八、对石嘴山发展的几点思考
通过此次石嘴山的考察,让我们对这个没落的工业城市的发展以及未来的转型产生了几点思考。对与石嘴山而言,作为一个以煤炭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是响应了国家的政策和人民的需要,石嘴山的矿产不仅带动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也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力量。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缩影,石嘴山作为工业城市是那个我国急需要发展工业的岁月中的时代缩影,石嘴山也不负众望的完成了祖国和人民赋予的时代使命。现如今也因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使得石嘴山需要从老工业城市沉重的躯壳中摆脱出来以获得新生。任何一个地区或是城市在转型的过程中都需要经历阵痛,石嘴山也是如此。石嘴山的中心区即使是在周天,路上的行人也是寥寥无几,许多当地的居民以及开始外迁,到周边的城市需求新的发展,使得石嘴山登上了一些所谓“鬼城”的排行榜。一味的人口外流对于石嘴山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阻碍。
我们对于石嘴山的考察和相关的资料查询,虽然北宋时期就对西北的煤炭等矿产有所记载,但是有关石嘴山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最早的文字记载始于清代雍正年间。从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更早的岁月中,石嘴山的发展并没有依靠煤炭等矿产资源。石嘴山境内以平原为主,水利灌溉资源丰富且境内并没有严峻的地形,再加之从秦汉以来在该地设置的诸多城寨来看,此地应是作为军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因此,石嘴山便可利用境内的又是农业资源,发展新农业,以农业的发展带动石嘴山的发展。
同时石嘴山境内拥有众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省嵬城遗址、西夏离宫遗址、长城遗址等众多资源,但是在考察的过程中发现这部分资源并没有被合理的保护、运用起来,以至于这部分资源将会被逐步的风化,以至于消失。那么当地完全可以将这部分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运用,在周边建立起古城的仿造,吸引游客参观,做到用旅游来滋养历史文化遗迹的作用。同时,石嘴山境内不仅拥有历史文化资源,同样还拥有大量的工业厂房。当地应将这些厂房合理的运用起来,结合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将餐饮、住宿、娱乐等项目融合进去,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石嘴山特色的工业旅游。
(本文作者为宁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 马浩强 指导教师:杨浣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