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实践真知 正文

田野调查报告:河西走廊文物遗址调查之旅

作者:周泽鸿

出版社:

出版年:

页数:

索书号:

馆藏数:

浏览次数:

上架时间:

  • 调查报告

考察时间:2017年10月3日——2017年10月6日

考察地点:武威、张掖

考察方法:实地考察

考察目的:通过实地考察武威、张掖西夏遗址文物,与书本知识进行印证,增进对西夏的认识和了解,为学习西夏学打好基础。

考察组成员:于光建老师带队,组员为王博楠、王凯、崔韶华、周泽鸿、师越、杜艳梅、吴雪梅、陈岑、宋润文、张然

一、考察见闻

10月3日

10月3日上午调研武威文庙、武威西夏博物馆、大云寺。

武威文庙位于武威市区东南,始建于明正统四年(西元1439年),历经扩建,规模庞大,号称"陇右学宫之冠"。文庙坐北向南,原由东中西三组建筑物构成。东为文昌官,中为文庙,西属凉州府儒学,现存建筑以圣庙和文昌宫保存完好,是历代文人墨客祭祀孔子之地。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棂星门、戟门、戏楼、大成殿、状元桥,以及设在左右两厢的中国印刷博物馆。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文庙内保存的出土于凉州地区的石刻造像与碑铭,这些石刻造像年代自汉至明,有佛像,有人物像,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给人以很直观的艺术体验。碑刻中有不少精品,如《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大云古刹功德碑》、《敏公讲主江南求法功德碑》等,这些碑刻保存的相对完整,对于相关历史以及古文字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敏公讲主江南求法功德碑》,据于光建老师考证,碑中所记的敏公禅师为西夏遗民,曾赴杭州求取《大藏经》,这对研究西夏后期及元代凉州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让我感兴趣的是高悬在廊檐上的44块匾额以及柱廊上内容不一而发人深省的楹联,雕梁画栋,檐牙高啄,碑匾林立,品位之高,这些无不突出了文庙的古朴典雅与庄重肃穆。此外,大家还去参拜了孔子,以表达自己对先师以及儒学的崇敬之情。

武威西夏博物馆位于武威文庙门前。馆内展览用大型浮雕、文物图片、壁画、背景画相结合的手法,真实生动了反映了西夏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最令我们感到兴奋的是《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虽然已经在书中见过很多次,但还是为能亲眼见到原碑兴奋不已。馆内还保存了一批精致的西夏剔刻花纹瓷器,非常具有代表性。

武威大云寺因为清末时武威学者张澍发现著名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而闻名遐迩。大云寺,原名宏藏寺,为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凉张天锡所建造,武周时期改称大云寺,宋、西夏时期称为护国寺。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简称西夏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树于西夏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对研究西夏语言文字、社会经济、土地制度、官制、民族关系、阶级关系、国名、帝后尊号、佛教盛况等均具极重要价值。古钟楼为大云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钟楼建在9米高的砖包土台上,基底约125平方米。周围绕廊,重檐山顶,五踩作斗拱。整个建筑挺拔俊秀,高耸入云,历经维修,保存完好。钟楼上的大云铜钟体积较大,形状古朴精美,具有明显的佛教风格,是罕见的古代铸造艺术珍品。

10月3日下午调研雷台汉墓、海藏寺、西夏西凉府大堂建筑。

武威雷台本为前凉王张茂所筑的灵钧台,因台上有明朝中期建筑的雷祖观,故名雷台,此处汉墓因出土“马踏飞燕”而闻名于世。当年参与汉墓发掘的原武威西夏博物馆馆长黎老先生带我们参观了雷台一号、二号汉墓,大家深入墓室内部,参观了甬道、正寝、便殿,以及墓道旁一口贯穿了整个夯土层的古井。墓分前、中、后三室。前室附有左右耳室,中室附右耳室。墓门向东,墓后完至墓门约长二十米,虽遭多次盗掘,但遗存尚多,属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据马俑胸前铭文记载,一号墓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雷台为大型夯筑土台,台上现存建筑有三星殿、雷租殿、北斗七星殿、南斗六星殿、过殿、东西陪殿、廊房等,游人络绎不绝,香火依旧很旺盛。

海藏寺,始建于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元朝时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班借到凉州与阔端会晤之机,捐资扩建修缮了海藏寺等凉州四大寺,成为藏传佛教教寺院。明、清又扩建翻修,殿宇宏伟,佛像庄严,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寺院。寺内山门、大殿、灵钧台、天王殿、无量殿等保存完整。海藏寺面南而开,红色宫墙外,一座四柱三间三层的木构牌楼,古朴玲珑,巧夺天工,颇具民族特色。我们参观了藏经阁,里面的明版大藏经已经移交到武威博物馆,无缘得见,但是藏经阁里有许多元明时期藏传佛教的壁画,色彩和图像都保存的相对完好。

西夏西凉府大堂原本在武威市政府办公区域,后因修建政府大楼而整体迁移到海藏公园内,整个大殿的主体框架保存的非常好,对于研究西夏时期的建筑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一提的是,考察路上偶遇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勘探队在海藏南湖进行考古钻探和布方,这里也是著名的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在考古队员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洛阳铲的使用,搜集了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骨件、陶片以及西夏时期的瓷器残片,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10月4日

10月4日上午调研天梯山石窟、白塔寺。

天梯山石窟也称大佛寺,位于武威市城南50公里处的中路乡灯山村,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天梯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天梯山石窟仅存3层,大小洞窟17处。我们参观的是大佛窟,洞窟高30米,宽19米,深6米。窟内有释迦牟尼大像1尊,高28米,宽10米,面水而立,右臂前伸,指向前方,巍然端坐。释迦两旁还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神态威严,造型匀称,面相丰润,身姿自然,以洗练的手法,表现了温静娴雅的神情,堪称唐塑杰作。窟内南北两壁绘有大幅壁画,壁画保存不多,表层壁画多为西夏、元、明之作,在剥离重层壁画中露出了北凉、北魏、西魏和隋、唐残画。1952年和1958年在此发现过西夏时期的壁画和文书,是研究西夏时期佛教发展和造像艺术的重要场所。

白塔寺遗址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东南20公里白塔村,始建于西夏,是甘肃古代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藏语称作谢尔智白代,即东部幻化寺,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白塔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蒙元时,西凉王阔端与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萨迦班智达在此进行了著名的“凉州会谈”,这也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央王朝。现存有萨迦班智达的灵骨塔残基。

10月4日下午调研亥母洞。

亥母洞位于甘肃武威凉州区城南祁连山北侧15公里处的缠山上,1989年,文物部门在对金刚亥母1号洞窟进行清理时,相继发现了佛经、西夏文记账文书、壁画、唐卡、雕像、西夏双鱼塘画、瓷壶等大量国家一级文物,其中有一本用泥活字印刷的《维摩诘所说经》更是尤为珍贵,因此,亥母洞对于西夏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亥母洞共有4窟,我们到达时恰逢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对亥母洞进行加固维修,考古工作队的蒋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亥母洞的考古发掘情况,并带领大家参观了洞窟,我们在1号窟洞口看到新近出土的大量“擦擦”,并且进入到2号窟、3号窟内部参观。亥母洞内空间很大,但是塌裂严重,纵深均有十多米,既有生活区域,也有修行场所,历代都有僧人修行,现在还能看到当时继续开凿的痕迹。4号窟因为正在施工加固,我们无缘一探。

亥母洞自古香火旺盛,现在也是武威地区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但是洞窟外部的建筑因为地震、火灾等破坏,目前所能见到的只有一些比较明显的建筑基址和砖瓦类构件。在考古所办公区,蒋老师展示了一部分近期出土的西夏文文献残片,于光建老师一一进行讲解,使我们受益匪浅,相信在以后的发掘中亥母洞里还会有更大发现。金刚亥母是藏传佛教密宗中上乐金刚的明妃,诸佛母中最为第一,号称一切成就根本之源,是藏密修行中非常重要的本尊,世界上遗存的亥母信仰及修行遗址非常稀少,武威亥母洞堪称代表,由此可见西夏时期凉州地区藏传佛教的流布与兴盛。

晚上在于老师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武威凉州古城楼,以及武威民俗博物馆。时值中秋,大家饶有兴味的观看了武威民俗博物馆举行的中秋拜月仪式。

10月5日

10月5日到达张掖,调研大佛寺。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即崇宗乾顺统治时期,原名迦叶如来寺,为西夏国寺。寺内安放有亚洲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故称大佛寺。西夏政权建立以后,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大佛寺占地约坐东朝西,现仅存中轴线上的大佛殿、藏经阁、土塔等建筑。大佛殿面阔九间(48.3米),进深七间(24.5米),高20.2米,二层,重檐歇山顶。殿内有彩绘泥塑31具,为西夏遗物。殿门两侧各镶以六平方米的砖雕一块,左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右为“入三摩地”、“袛园演法”。殿内有木胎泥塑佛像,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藏经阁内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六千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为张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风格独特,为国内罕见。更为珍贵的是,寺中藏有明代泥金书写的《大藏经》,精美绝伦,为稀世珍宝。大佛寺作为西夏国寺,地位尊崇,保存完好,是研究西夏佛教、建筑、艺术的宝库。

10月6日

10月6日考察黑水国古城遗址。

黑水国古城遗址位于张掖城西10公里处,《甘肃府志》称"其地在唐为巩肇驿。原为西城驿"。当地民众称之为"老甘州"或"黑水国"。因黑河从其旁流过,故名。黑河也就是著名的古"弱水",发源于祁连山,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也是河西走廊的母亲河。黑河水量充足,自古就是河西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黑水国遗址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0公里。分南北两城,相距约3公里,现存城墙多为明代所筑。城内建筑遗址密集,散存有大量汉代砖块,门开在南面,穿过坍塌附毁的城门,看到满目的残垣断壁与散落的瓷片汉砖,连同四周绵延起伏的沙丘,仿佛穿越了历史的隧道。据于老师讲,城内地下分布有大量的汉代墓葬。同学们爬上城墙,近距离观察了古城的瓮城、烽燧、城内建筑基址,收获颇丰。

二、考察感想

四天的考察紧张而充实,在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考察了甘凉二州遗存的大

量西夏遗迹和遗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路上的见闻和实地的考察远比书本上看到的生动鲜活,原来西夏并不神秘,并不遥远,它真真切切的存在着,是有温度的,是可触摸的,但是相对于其他历史王朝,它的痕迹实在是太少了,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不过这也正是它的迷人之处。对于我们这些西夏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近距离触摸西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将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这四天,我们不光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闻,而且集体活动让大家更加凝聚到一起,增进了了解,我们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团体。这些都鼓舞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去探索,在西夏学领域中不断开拓奋进。最后,由衷感谢于光建老师一路上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


(作者为2017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周泽鸿 导师:杜建录教授)

。。

联系我们

学院地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

联系电话:(0951)2061045    邮政编码:750021

Copyright © 2012-2060 宁夏大学. All rights reserved.   宁夏大学民族学与文化旅游产业研究院 版权所有